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生命倫理學」(二) 的心得

今日介紹的生命倫理()學有簡介西方倫理學與東方儒家生命倫理學的核心價值,而其中西方倫理學主要以四大原則為主:

()尊重自主原則
()不傷害原則
()行善原則
()公平原則

  課程得一開始,老師接著繼續解釋上次堂的論點,正義原則(The principle of justice)正義可解釋為「公平(fairness)、應得的賞罰(desert)、給予應得的資格(entitlement)。」如果是用什麼人應得正義的觀點而言,正義被解釋為「對人公平、正當及適切的處置,它指陳了在面臨相抗衡的主張或訴求時,必須以公平的基礎來執行裁量的道德義務。」正義的形式原則(The principle of formal justice)可定義為:對於同等者予以同等對待,不同等者不同等對待,即是正義對於同等者予以不同等對待,不同等者同等對待,即是不正義。
 
  師這次也有談到仁、義、禮、智四端。這四端就其作為展露不忍人之心的較具體的 呈現來說,它們即是實踐或表達不忍人之心的道德原則。不忍人之心即是不忍他人受傷害之心,這一惻隱不安的表現,孟子統攝在「仁」之下。此即表示孟子是以「仁」涵攝「不傷害原則」與「仁愛原則」。羞惡之心即是對不道德行為的羞恥厭惡的表現,這可以含有對自己及對他人,即社會上不道德行為的一種不屑的表現,因而對人對己皆有一至公無私的道德感,由此可通於「公義原則」。


  最後老師有給我看一個類似小兒麻痺的紀錄片,影片中得主角,為了想大家知道他自己得病,用攝像機拍下他每日的生活,希望在有限的時間裡,趁自己還有一些部位可以移動時,努力紀錄下屬於自己的生命光芒,讓大家知道身心障礙者,也能夠快樂得活著,也能去工作,雖然他的生命,可能不久遠,但是他可以比正常人更發光發熱,讓我很感動他願意分享得最後的生命,給我們知道他平常怎麼生活,然後最後逐漸得走向死亡,我覺得他比我們常人更有勇氣,可以坦然的接受一切,並沒有怨天尤人,還是想好好的、快樂得活著,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而是努力得去分享屬於他得一切,希望他的身體可以讓他多拍一點東西,最後完成紀錄片,讓台灣的人都可以知道他是生命的鬥士。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生命倫理學」(一) 心得

  在一開始老師給我看一則新聞,新聞是描述在一個棒球場,燈泡往下掉落破碎的畫面,大家開始逃竄,結果有一個感人的畫面,就是有一個女生抱住了一個小男孩,讓他免於受傷,於是老師就題出了問題來問問我們,就是如果今天你在當中你會怎麼做,當於對於這個問題來講,其實做了什麼選擇,好像並不會遭受太大的非議,畢竟如果發生很危險的事情,自己救自己當然是一個沒有問題的選擇,但是如果選擇保護小男孩,代表有惻隱之心蓋過自己想求生的想法,個人覺得相當了不起,因為也不知道自己可不可以做到這樣,但是我想可能跟一般人一樣 逃命去了吧。

  而今日介紹的生命倫理學有簡介西方倫理學與東方儒家生命倫理學的核心價值,而其中西方倫理學主要以四大原則為主:

()尊重自主原則
()不傷害原則
()行善原則
()公平原則

   簡單來說尊重自主原則就是尊重原則於醫療照顧範疇內的道德規範,例如必須誠實、守密、知情同意,對於病人來講,這樣都是相當重要的原則,因為如果你隱瞞病人病情判斷,他們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導致一些不可挽回的錯誤,又例如你如果洩密關於病人的病情,可能造成病人與家人之間產生一些不愉快得事情,總而言之就是我們必須遵循醫療道德原則,第二不傷害原則,就是醫生本身必須有良好的技術與臨床經驗,並謹慎的達到適當的照顧原則,因為醫生要避免讓病人承擔一些不當得或有風險的傷害,第三行善原則,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力求並積極得去提升他們的福祉,因此這也是醫療人員,最為遵從得基本義務,第四就是正義原則,就是每個病人都應該有公平的醫療資源,不能因為他不是權貴,就享受不到最基本的醫療資源,雖然看起來很難,但是我相信我們大家,都會努力去執行。

  而儒家主張人人都有惻隱之心,所以不論善惡,只要能力所及,必定會奮力相幫,這樣一個很自然得道理,所以老師後來又提到墮胎的事情,因為在美國不是每一個州都可以墮胎的,然而有一個人美國人剛好要墮胎,剛好被阻止,然後他去法院上訴,最後他利用尊重自主原則取的勝利,後來老師要我們分成兩組去支持墮胎與非墮胎的論點,雖然我覺得這個議題相當難討論,因為支持和不支持都有相當原理的論點,如果是我可能會先針對,如果做好防護措施,加強青少年性教育,避免懷孕,或許可以讓台灣過高的墮胎率,得到改善,也因為如此的氾濫,讓人十分得憂心,希望台灣在此議題上可以好好的改善。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生命倫理學(一)心得

今天要介紹的主題是生命倫理學,老師為我們邀請到李素楨老師為了研講,一開始老師就闡明說這節課是會常常跟同學互動,並丟一些哲學問題,給大家思考,也講到自己的博士之路,是如何到手,約定如果考上了博士就給他繼續念,不要干擾他,我覺得很有毅力也很了不起,可以堅持學業和家庭,一開始是先談到倫理學的關懷起點與理由,之後點了幾個同學,一些事情的看法與見解,之後老師也提出了價值觀論,因為如果價值觀不同,很多事情對於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見解,也可能不道德,在哲學上也有許多的流派,也會對同一件事情,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些哲學家是堅持效益主義,認為應該追求最大幸福為原則,這個乍聽一下,感覺好像可以不好,如果一個社區的人認為該改建,只要大部分支持就可以拆掉其他人的房子,來達到所謂的最大幸福原則,但是老師也有強調,最大幸福原則不僅僅只是社區裡面的人要考慮,還要考慮整個社會的人,去拆除到底有沒有最大利益,而不是單純的只有一部分人決定,這個主義應用非常廣它在法律、政治學、經濟學方面更有特別顯著的重要性。例如在懲罰方面,效益主義反對「一報還一報」的「應報論」。


而在後面的課題上,老師接著也有提到何謂身心障礙者,老師只有簡單舉例法律上的定義,但是我們在上一堂課也詳細上到,台灣的身心障礙的分類將由現行16類改為依據WHO所頒布的「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簡稱ICF)」之8大分類,所以我們對這方面已經有相當的瞭解,之後老師開始談到道德問題,但是在講道德之前,我們一定要定義一下,什麼叫做道德,老師也有點了許多同學問一下案例,讓他們覺得道不道德,舉例火車問題,來問問大家的意見,設想你眼前有列失控的電車迎面衝來,你卻看到電車不遠的前方分別有五個鐵路工人,以及一個鐵路工人在兩條軌道上來不及逃離險境。有一個令電車轉轍軌道的控桿,如果你不操控轉轍軌道,便即有五位工人被撞死,假如你及時轉轍,便有一個工人被撞死;面對這個緊急情況,你將如何抉擇?這個問題相當的難解不論怎麼選擇都會有人被撞死,所以大部分人應該都會選撞死一人,但是如果把那一個換成父母或是子女,或許答案就不一定是那五人了,在這個選項中選擇一人,似乎更符合利益效應所做出的選項,在然後,老師又提出一個難題,關於嚴重疾病的胚胎與嬰兒,是否要墮胎還是堅持生下去,又如果有一個嬰兒生一下就沒有大腦是否可以替他決定,是否捐出他的器官給其他需要的人呢?我雖然提出了一個看法,就是妳不是他,就算是父母也不能隨意決定事情,更何況是生命,就算他今天沒有大腦思考,也不能隨意剝奪他的生命,不過站在利益主義又似乎是捐出去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當然也要看是哪一個國家的法律,有沒有允許,但就道德來看不管怎麼選似乎都有爭議,希望下一節課可以更明白些道德兩難的問題。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認識身心障礙者,如何與身障者互動

  課程的一開始,講師請我們去猜台灣的身心障礙者大該有幾人時候,我原本預估應該事在10萬上下,也就是台灣人口的0.5%左右,但是事實比我想得還殘酷,台灣大概有140萬得身心障礙者,也就是說台灣有6%左右的人口是身心障礙者,遠遠高出我的想像,其原因在於我對身心障礙者的定義太過狹隘,我以前總是把身體有殘缺的當成身心障礙者,其實不止是他們,身心障礙者其實有八類,如下第一類: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心智功能,第二類:眼、耳及相關構造與感官功能及疼痛, 第三類:涉及聲音與言語構造及其功能, 第四類:循環、造血、免疫與呼吸系統構造及其功能, 第五類:消化、新陳代謝與內分泌系統相關構造及其功能,第六類:泌尿與生殖系統相關構造及其功能,第七類:神經、肌肉、骨骼之移動相關構造及其功能,2.8 第八類:皮膚與相關構造及其功能,也許是因為自己長年身處在正常的環境,很少面對到身心障礙的人群,所以對這方面的知識也很少瞭解,尤其是對精神方面的疾病的知識,例如講師,有說到精神分裂症,雖然現在更名為知覺失調症,因為如果較精神分裂症的話,往往人們會誤解,以為是人格分裂症,其實不是得,他們只是有一些幻聽、幻覺、妄想及胡言亂語,只要經過治療以及輔導,知覺失調症的人一樣也可以像我們正常人一樣快樂得活著,所以我們盡量不要去歧視他們,會造成他們與社會脫節,讓他們漸漸遠離人群,最後脫離社會,反之,應該盡量幫助他們,因為如果我們不幫助他們,將來也會是我們政府要去負擔,到時候如果是政府要負擔的話,往往已經是非常嚴重的時候,所使用的經費也是我們人民所繳納的,與其這樣浪費時間與金錢,不如我們多注意,趁早去發現然後去治療,避免不重要的浪費,達到雙贏的概念。


  在課程教育上,我們似乎比較少去接觸到關於身心障礙者的資訊,從小到大,好像也沒有一門特別的課去講敘這些人的狀況或是照顧他們的人的心路歷程,也可能因為這樣,造成我們對他們沒有特別的同情心,又更何況有同理心了,這或許也是我們教育的問題之一,可能太重視升學,忽略一些基本重要的倫理教導,造成我們的社會逐漸冷漠,逐漸強調我們沒有什麼,而不是因為我沒有,所以要怎樣做才能更好,整個社會陷入了一種互相責怪的氛圍,而不是互相扶持,肩並肩一起尋找成功的道路,只是整天希望有人可以免費幫你找到出路,自己不用出力最好,希望以後台灣的社會,會有更多人出來幫忙宣導或是教育大家可以有同理心得對待身心障礙的人,盡量有耐心且用鼓勵性的言語,才不會傷害到他們。